四川省推薦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項目公示
2017-01-16 瀏覽58594 次
科技進步獎
序號:13
項目名稱:牙體牙髓病綜合防治技術的創建與應用
推薦單位意見:
牙體牙髓病是最常見的口腔疾病,主要指齲病和其主要繼發病牙髓根尖周病。該項目組針對牙體牙髓病臨床防治中的兩個關鍵科學問題,即保護牙齒和保留牙根,開展了病因機制、防治技術、臨床標準的研究,創建了牙體牙髓病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并應用,取得了創新性成果。
該項目首次建立了中國人口腔微生物資源庫;研發了以維護口腔微生態平衡為目標的疾病綜合防治適宜新技術;發現牙髓根尖周病骨損傷修復的分子機制;大樣本研究國人牙齒根管系統解剖特征,建立國人根管解剖數據庫,研制了符合國人根管解剖特征的根管治療臨床評估標準,有效指導牙體牙髓病的臨床治療。
項目完成單位是國內外著名的牙體牙髓病研究中心和診療基地,作為全國主任委員單位牽頭創建和實踐了口腔預防適宜技術及操作規范、根管治療難度臨床評價標準和診療規范,在全國推廣應用,實現了保護牙齒和保留牙根的防治目的,使我國牙體牙髓病防治與國際一流水平同步。主辦繼續教育項目班38次,培訓基層口腔醫師12000人,牙體牙髓病??漆t師236人,在全國推廣應用,帶動西藏、新疆等6個西部民族地區惠民項目的實施。獲部省級科技成果一等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8項,主編出版《中華口腔科學》等專著教材16部,其中英文專著2部,發表論文116篇,其中SCI 論文91篇,引用頻次1618次。當選國際牙科研究會和國際牙醫師學院中國區主席,主辦國際學術會議3次,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是亞洲第一的口腔醫學SCI英文期刊,社會效益顯著。
對照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授獎條件,特推薦其申報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項目簡介
牙體牙髓病是人最常見的牙病,主要指齲病、牙髓根尖周病,發病率28.9%~98.4%,具有發病率高、失牙率高、嚴重危害口腔及全身健康等特點,位列重點防治的口腔疾病第一位。
本項目從2001年開始圍繞牙體牙髓病防治中保護牙齒和保留牙根兩個關鍵科學問題,在國家“十五、十一五”、自然基金及省部級科研課題支持下,開展了病因機制、防治技術、臨床標準的研究,創建了牙體牙髓病綜合防治技術體系并應用,取得了創新性成果。
1. 建立中國人口腔微生物資源庫,為牙體牙髓病和相關全身疾病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資源基礎。建立第一個中國人口腔微生物資源數據庫,保存口腔微生物348種、群落生物學信息720個,與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和美國哈佛大學牙科研究院的微生物數據庫對接,為病因機制和防治新技術研發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共享平臺。首次發現并提出引起牙體牙髓病的細菌是口腔常駐菌,豐富和完善了口腔微生態理論。
2. 創立齲病綜合防治適宜技術體系,并推廣應用。作為全國主任委員單位牽頭研發并實踐了以保持口腔微生態平衡為目標、以非創傷性修復與窩溝封閉為核心的齲病綜合防治適宜技術體系,患病率降低30.4%。2008年被國家衛生部列為口腔預防適宜技術及操作規范,在全國推廣應用。成功獲得具有調節微生態平衡和礦化雙重作用的天然藥物和納米材料,實現防治技術國產化。
3. 發現牙髓根尖周病骨損傷修復的分子機制,為治療技術的研發提供理論基礎。發現口腔細菌通過啟動宿主固有免疫反應,引起致密炎性浸潤及破骨破牙細胞功能增強,造成骨和牙根吸收。TGF-β、Wnt信號通路調控細菌介導的炎性骨吸收,骨吸收的關鍵microRNA及其靶基因和KDM4B/6B,EZH2調節間充質干細胞骨牙向分化,可作為抑制牙髓根尖周病炎性骨吸收的干預靶點。
4. 建立中國人根管治療臨床評價標準和診療規范。首次采用錐形束CT等現代技術對國人根管系統解剖特征進行大樣本研究,建立了6303顆牙和10746個根管系統解剖特征數據庫,是國內數量大、指標全、牙位多的數據庫。作為全國主任委員單位牽頭研發和實踐了符合國人根管系統解剖特征的根管治療臨床評價標準和診療規范,開展以難度評估-難度分級-分級診療為核心的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患牙保存率從65%提高到96.5%,在全國推廣應用,帶動了牙體牙髓病治療水平整體提升,使我國牙體牙髓病治療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
項目完成單位是國內外著名的牙體牙髓病診療基地和研究中心。作為全國主任委員單位牽頭研發和實踐了口腔預防適宜技術及操作規范、根管治療難度臨床評價標準和診療規范,主辦繼續教育項目班38次,培訓基層口腔醫師12000人,牙體牙髓病??漆t師236人,在全國推廣應用,帶動西藏、新疆等6個西部民族地區惠民項目的實施。獲部省級科技成果一等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8項,主編出版《中華口腔科學》等專著教材16部,其中英文專著2部,發表論文116篇,其中SCI 論文91篇,引用頻次1618次。當選國際牙科研究會和國際牙醫師學院中國區主席,主辦國際學術會議3次,主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是亞洲第一的口腔醫學SCI英文期刊,社會效益顯著。
客觀評價
1. 圍繞中國人口腔微生物資源庫的建立,開發人工齲模型、口腔生物膜模型裝置被13項口腔防齲制劑藥效評估項目應用(附件2.2);主編出版《口腔微生物學圖譜》(英文版)入選國務院新聞辦、新聞出版總署共同發起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附件1.3、附件2.3);代表性研究論文(Oral cavity contains distinct niches with dynamic microbial communities)為近期發表于微生物學研究頂級期刊Cell Host & Microbe的齲病學重大研究進展提供了重要參考思路,研究結論在該論文中被多次引證(附件2.3)。
2. 圍繞齲病綜合防治適宜技術體系的創建和推廣,引領了以非創傷性修復治療術(ART)為基礎的齲病微創治療,在國內各級口腔醫療機構逐步推廣應用,成為乳牙齲齒、老年人根面齲治療首選技術(附件5.4);直接推動汶川全民健康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科技惠民項目,實施四川省健康服務業重點項目,全面實踐牙病防治適宜技術和綜合防治,累計受益群眾接近100萬(附件3),項目完成人受邀在2011年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年會上就我國齲病防治研究進展做大會特邀總結報告(附件5.1)。防齲天然藥物研究受邀在齲病學研究權威期刊Caries Research重要紀念??邪l表綜述(附件1.2),并受邀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辦的“Future and past of preventive dentistry”學術會議上作大會特邀報告(附件5.1);納米材料研究成果在口腔材料學研究權威期刊Dent Mater發表的Back-to-Back代表性研究論文被Trends in biotechnology(IF=9.14)正面評價(附件2.3)。相關創新性研究內容先后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附件2.1)以及國際牙科研究協會(IADR)年度最重要獎項Williams J Gies獎(附件5.3),項目第一完成人基于本系列研究成果,獲得四川省衛生計生首席專家稱號(附件5.2)。
3. 圍繞牙髓根尖周病骨損傷修復的分子機制研究,代表性研究論文“Expression of TRAF6 and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 through activation of TLR2, TLR4, NOD1, and NOD2 in human periodontal ligament fibroblasts”被《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正面評價(附件2.3);對組蛋白甲基化修飾狀態改變可調控間充質干細胞的成骨/成牙向分化的代表性成果在2012年以封面論文形式發表在干細胞研究權威期刊Cell Stem Cell(附件1.2),被美國國立衛生院顱頜面研究中心(NIDCR)主任報告作為科學進展加以評述,認為“此項研究發現了組蛋白去甲基化酶可能作為治療病理性骨吸收的靶標”(附件2.3),該論文還成為當年度Cell Stem Cell分子生物學類最熱文章之一,并獲得F1000推薦(附件2.3)。次年的“核蛋白進展”關于組蛋白的相關內容首推該論文,并引用我們的研究結果和推論(附件2.3)?;诒緞撔曼c的相關系列研究還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學者基金資助(附件5.2),旨在為牙髓根尖周病炎性骨吸收的組織工程再生修復相關臨床應用探索潛在有效途徑。
4. 圍繞中國人根管治療臨床評價標準和診療規范的創立,提出了根管沖洗的流體動力學模型,被牙髓病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Endodontics正面評價,認為是使用數字化模型方法研究根管沖洗時根尖區壓力的先驅者之一,被國際多個相關課題組后續研究引證和應用(附件2.3)。所建立的國人根管系統數據庫被牙髓病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Endodontics和International Endodontic Journal正面評價。IEJ綜述指出本項目組關于三牙根下頜第一磨牙根管系統解剖特征的成果是所回顧文獻中僅有兩例報道之一,研究結論在該論文中被多次引證(附件2.3);JOE認為本研究成果證實錐體束CT在研究根管解剖變異方面的有效性,本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國人根管系統解剖特征(附件2.3)。根管系統數據庫及根管治療難度評估標準于2004年經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專業委員會通過成為本專業的臨床標準,在全國口腔臨床廣泛應用(附件3)。牙髓根尖周病根管治療難度評估標準應邀寫入研究生全國統編教材(附件1.3),并于2008年、2014年分別獲得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附件2.1);基于根管治療難度評估標準的臨床路徑實踐成效受到全國同行高度關注,項目完成人受邀于2015年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學專委會年會就根管治療臨床路徑實踐向全國同行進行了大會報告(附件5.1)。
推廣應用情況:
主要應用單位情況表(15個)
應用單位名稱 | 應用技術 | 應用的起止時間 | 應用單位聯系人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 | 2003.1-至今 | 梁景平 |
第四軍醫大學口腔醫學院 | 根管治療難度評估標準 | 2004.9-至今 | 余擎 |
首都醫大附屬北京口腔醫院 | 根管治療難度評估標準 | 2004.3-至今 | 侯本祥 |
中山大學光華口腔醫學院 | 根管治療難度評估標準 | 2004.3-至今 | 韋曦 |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 | 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 | 2010.6 -至今 | 黃曉晶 |
重慶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 | 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 | 2006.1 -至今 | 楊德琴 |
新疆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 | 2008.9-至今 | 趙今 |
西北民族大學口腔醫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 | 2009.9-至今 | 李志強 |
川北醫學院口腔醫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 | 2007.3-至今 | 米方林 |
寧夏醫科大學口腔醫學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 | 2010.3-至今 | 李睿敏 |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 | 2011.3-至今 | 朱林 |
汶川縣人民醫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 | 2009.1-至今 | 羅慶璽 |
涼山州第二人民醫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 | 2010.6-至今 | 季小平 |
攀枝花學院附屬醫院 | 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 | 2011.1-至今 | 龔仁國 |
社會效益
1. 論文、著作、專利、獎項:發表代表性學術論文116篇,其中SCI 論文91篇,引用頻次1618次,獲部省級科技成果獎一等獎4項、國家發明專利8項;成果編入《中華口腔科學》、全國口腔醫學規劃教材《牙體牙髓病學》、《牙髓病學》、《齲病學》、《口腔預防醫學》等16部,其中英文專著2部。
2. 隊伍建設:項目培養了全國牙體牙髓病學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項目負責人為國際牙科研究會和國際牙醫師學院中國區主席、國際華人骨研究會理事及中國區秘書,獲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四川省衛生計生系統首席專家,主研人員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四川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學術技術帶頭人等稱號。
3.主辦英文雜志及國際會議:依托項目主辦國際學術會議3次,主編國內口腔醫學領域唯一SCI收錄英文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是亞洲排名第一的SCI收錄雜志。
4. 人才培養及應用推廣:通過舉辦各級繼續教育項目班、年度中國西部學術會、西部行三下鄉、對口支援等方式,培養基層口腔全科醫師12000人,牙體牙髓??漆t師236人;通過科技惠民項目,實踐牙病防治適宜技術,累計受益群眾近100萬人。
本項目研究的齲病綜合防治模式和適宜技術、根管治療難度評估標準及其診治技術通過全國各級口腔醫療單位的整體應用,極大地降低了齲病的發病率、提高了患牙保存率,為該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了新策略。項目引領了我國牙體牙髓病學學科發展,實現了該學科與國際一流水平的同步,創造了顯著的社會效益。
主要知識產權證明目錄:
知識產權類別 | 知識產權具體名稱 | 國家 (地區) | 授權號 | 授權日期 | 證書編號 | 權利人 | 發明人 | 發明專利有效狀態 |
發明專利 | 一種仿生防齲多肽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 中國 | ZL2013103558049 | 2014-10-08 | 1494878 | 四川大學 | 張凌琳,楊陽,李丹雪,律雪蘋,周學東,李繼遙 | 有效專利 |
發明專利 | 一種防齲釉基質蛋白功能多肽及其制備方法和用途 | 中國 | ZL2013103545373 | 2014-10-08 | 1495326 | 四川大學 | 張凌琳,律雪蘋,楊陽,周學東,李繼遙 | 有效專利 |
發明專利 | 一種牙本質表面仿生羥基磷灰石涂層制備方法 | 中國 | ZL2010105625218 | 2012-07-04. | 995443 | 四川大學 | 陳新梅,王盼盼,郭藍,李鑫,申思敏,黃定明,尹仕海,郝玉慶 | 未繳費失效的專利 |
發明專利 | 一種根管沖洗效果動態檢測模型裝置及其檢測方法 | 中國 | ZL2010190870032 | 2012-10-31 | 1070909 | 四川大學 | 高原,周學東 | 未繳費失效的專利 |
發明專利 | 一種防齲抗敏漱口水 | 中國 | ZL2010105490954 | 2011-11-02 | 857039 | 四川大學 | 陳新梅,郭藍,李鑫,王盼盼,申思敏,黃定明,尹仕海,郝玉慶 | 未繳費失效的專利 |
發明專利 | 一種預防或/和治療齲齒的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 中國 | ZL2008100576720 | 2009-08-12 | 797532 | 四川大學 | 胡濤,蔣丹,仇元新,程然,寧美芝,應瑜 | 未繳費失效的專利 |
發明專利 | 一種口腔生物膜動態模型裝置及其形成口腔生物膜的方法 | 中國 | ZL2006100206086 | 2008-08-06 | 418253 | 四川大學 | 周學東,朱昞,李繼遙,郝玉慶,趙今 | 未繳費失效的專利 |
發明專利 | 口腔生物膜模型裝置及其形成口腔生物膜的方法 | 中國 | ZL031353207 | 2006-09-13 | 283100 | 四川大學 | 周學東,黃正蔚,肖悅,李繼遙,劉天佳 | 未繳費失效的專利 |
主要完成單位及創新推廣貢獻:
本項目的全部研究均在四川大學完成,項目完成人均為四川大學臨床科技人員,四川大學對該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具體貢獻如下:
1.依托全國口腔醫學領域唯一的國家級研究平臺—口腔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四川大學),建立了第一個中國人微生物資源庫和根管系統解剖特征數據庫,為牙體牙髓病發病機制研究和防治技術研發提供了重要資源基礎。
2.依托四川大學華西口腔醫院牙體牙髓病國家臨床重點???、中華口腔醫學會牙體牙髓病專委會、口腔預防醫學專委會主任委員單位,牽頭創建并實踐了齲病綜合防治適宜技術和操作規范、根管治療臨床評價標準和診療規范,開展以難度評估-難度分級-分級診療為核心的牙髓根尖周病治療新技術,充分利用繼續教育培訓班、國內外學術會議、三下鄉等形式,在全國廣泛推廣,實現牙體牙髓病臨床診療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步。
3.四川大學作為研究型綜合性大學,充分發揮多學科優勢和人才優勢,組成團隊、聯合攻關、協同創新,為牙體牙髓病綜合防治技術的創建與應用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條件和人財物保障。
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項目第2完成人李繼遙,1995年起師從周學東教授,主要從事牙體牙髓病的病因和防治研究,2001年加入周學東教授項目組,共同申請獲得專利2項(見附件1.1)、參與獲得部省級科技成果獎3項(見附件2.1)、共同研究發表多篇學術論文(見附件2.3)、參編周學東教授主編專著10部(見附件1.3)、作為主研人參與周學東教授本項目支撐課題6項(見附件2.2)。
項目第3完成人黃定明,自1993年6月碩士研究生畢業留校后,一直參加周學東教授的有關牙體牙髓病防治研究的科研工作,2000年9月師從周學東教授攻讀博士學位,主要從事牙體牙髓病防治的研究。博士畢業后多次參加周學東教授負責主編的專著(見附件1.3),作為周學東教授負責課題的主研人完成課題(見附件2.2)并共同發表文章30余篇,與該申報獎項有關的共同發表文章(見附件2.3),參與周學東教授申報的獎項并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見附件2.1)。
項目第4完成人葉玲,自2000年起師從周學東教授進行博士課題研究與牙髓根尖周病基礎與臨床工作。主要從事牙體牙髓病學臨床診治與牙髓間充質干細胞基礎研究。多次參加周學東教授主編的專著(見附件1.3),并共同就牙髓根尖周病研究發表論文(見附件1.2),參與課題組申報獲得省部級科研項目(見附件2.2)。
項目第5完成人徐欣,2007年師從周學東教授攻讀口腔醫學博士學位,于2011年畢業留校工作至今。主要從事齲病綜合防治新技術基礎與臨床研究,自2009年起,與周學東教授共同發表SCI學術論文8篇(見附件1.2),共同編寫中英文學術專著5部(見附件1.3),并參加多項周學東教授負責的科研項目(見附件2.2)。
項目第6完成人鄭黎薇,自2007年碩士畢業后繼續在周學東教授課題組進行博士課題研究與牙髓根尖周病基礎與臨床工作。主要從事牙體牙髓病學臨床診治與牙髓根尖周病致病機制與治療方式基礎研究。多次參加周學東教授主編的專著(見附件1.3),并共同就牙髓根尖周病研究發表論文(見附件1.2),參與課題組申報獲得省部級科研項目(見附件2.2)。
項目第7完成人程磊,于2006年師從周學東教授攻讀博士學位,并加入周學東教授項目組,2010年畢業留校后繼續在項目組從事牙體牙髓病防治研究,與周學東教授合作發表11篇學術論文(見附件1.2),參與編寫4部專著(見附件1.3),參與周學東教授項目獲得了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見附件2.1),并與周學東教授共同獲得了國際牙科研究協會(IADR)Williams J Gies獎。(見附件5.3)
項目第8完成人胡濤,自1994年和2001年9月師從周學東教授分別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從事牙體牙髓病防治的科研工作,主要從事牙髓根尖周病細菌致病機制的研究。參編周學東教授負責主編的專著(見附件1.3),作為周學東教授負責課題的主研人(見附件2.2)共同發表論著見附件2.3,參與周學東教授申報的獎項并獲得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見附件2.1)。
項目第9完成人胡德渝,自1986年研究生畢業留校工作后,一直與周學東教授密切合作開展多項關于齲病綜合防治的科學研究,負責齲病非創傷性充填技術的引入、應用及推廣,作為第二負責人完成周學東教書教授負責的“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項目“齲病高危人群風險因素分析及其控制研究(2007BAI18B01)”(見附件2.2)。
項目第10完成人尹偉,師從我國口腔預防醫學專業第一個博士生導師胡德瑜教授,2008年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并留校工作,即加入周學東教授項目組參與有關牙體牙髓病的生態防治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負責齲病風險控制和綜合生態防治、ART、窩溝封閉技術等多種齲病防治適宜新技術推廣的工作內容。作為項目完成人研究成果,參編周學東教授主編專著《口腔微生態學》第八章“口腔疾病的生態防治”內容(見附件1.3)。
項目第11完成人高原,2009年到我院進入博士后流動站,合作導師為周學東教授。一直參加周學東教授的有關牙體牙髓病防治的科研工作以及彎曲根管沖洗的臨床診療技術。與項目第1完成人周學東教授共同獲批國家發明專利1項(見附件1.1),共同發表文章2篇(見附件1.2),參與周學東教授申報的獎項并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見附件2.1).
項目第12完成人張凌琳,自2009年博士研究生畢業以來,長期致力于新型防齲制劑研究。與項目第1完成人周學東教授共同獲批國家發明專利2項(見附件1.1)。
項目第13完成人陳新梅,自2000年到我院工作以來,主要從事對齲病的仿生礦化和牙本質敏感癥等研究。同項目第3完成人黃定明教授共同獲批國家發明專利2項(見附件1.1)。
項目第14完成人鄭慶華,自2006年9月師從黃定明教授,主要從事牙髓根尖周病細菌致病的研究,畢業留校工作后,參編周學東教授負責主編的論著(見附件1.3),與項目第一負責人周學東教授共同發表與該申報獎項相關的文章4篇(見附件1.2),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見附件2.1)。
項目第15完成人彭栗,自2006年師從周學東教授,主要對牙髓細胞的刺激損傷和修復機制進行了研究,并對根管治療中根管充填技術進行了臨床試驗的總結分析,為根管治療提供了臨床證據。畢業留校工作后,參編周學東教授負責主編的論著(見附件1.3),與項目第一負責人周學東教授共同發表與該申報獎項相關的文章2篇(見附件1.2),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見附件2.1)